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安藝毛利史(第二章/第十五節:折敷畑合戰)



〔十五、折敷畑合戰〕

  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三月十日,毛利元就父子以及一眾重臣商議過後,決定與陶晴賢斷交。經過兩個月的武備調整,元就父子於五月十一、十二兩日將這個重要決定分別通知平賀和天野兩家,就在同一天〈五月十二日〉,元就率領隆元、元春、隆景、熊谷信直以下三千餘兵〈據《安西軍策》記載約二千餘人〉,火速進軍佐東銀山城〈註1〉,守將粟田備後守、麻生鎮里在元就的勸告下開城投降,毛利軍繼而南下己斐、草津、櫻尾三城,三城守將亦相繼降伏;適逢陶晴賢麾下的二十餘艘警固船正在運送兵糧到嚴島神領家的大野沖,元就於是派遣部將山縣就相和飯田義武率領河之內水軍前往截擊,得勝而還。

  毛利元就的「現形」令陶晴賢相當氣憤,很久以前陶與毛利兩家曾經是並肩作戰的戰友,一同為大內家效命,尼子軍圍攻吉田郡山城,亦幸得陶晴賢出兵救援才能化解危機,即使陶晴賢發動政變時,元就父子也是站在自己一方,沒有想到在自己當下身處事業最高峰之時,元就父子竟要倒轉矛頭,與自己為敵。無怪乎當時身在石見國與津和野三本松城主吉見正賴對峙的陶晴賢,就曾經對從安藝過來支援的久芳賢重訴說自己的憤懣,慨歎元就的背叛,也是因為「猛惡無道之所致」〈《萩藩閥閱錄》卷一四五〉。

  毛利軍佔領櫻尾城後,再往西進破壞大野門山城,同時登上嚴島,將陶晴賢的軍勢驅逐出去。毛利軍佔據了周防通往安藝的海陸兩道的要地,戰略意義尤其重大。為了防備來自西面的陶晴賢的攻勢,元就安排重臣桂元澄駐守櫻尾城,由河之內水軍提督兒玉就方駐守廣島灣岸的要港草津城〈現今廣島縣廣島市西區〉,防備陶軍從海上襲擊〈註2〉,另外廣島灣東岸的要衝仁保島城,則由前八木城主香川光景和河之內警固眾的東林坊共同擔任防守工作。五月十五日,毛利軍更進一步攻入周防,於玖珂郡小瀨、御庄兩地擊破陶軍。

  另一邊廂,陶晴賢急忙命令部將町野入道率領周防山代以及安藝山里的土豪前往討伐毛利元就,元就則以懷柔策略誘使周防山代眾背叛陶晴賢。六月五日,雙方在折敷畑山下的明石〈櫻尾城以西〉會戰,毛利軍大勝;六月八日,毛利軍的熊谷信直和阿曾沼廣秀部隊乘勝追擊,於明石北面的久島和白砂兩地再敗陶軍。十八日,小早川隆景率軍麾下水軍前往周防富田浦,向陶晴賢的居城若山富田城進行威嚇,防、藝兩國的土豪為求自保,紛紛投靠毛利家。七月中旬,元就派出軍勢,鎮壓被陶家煽動作亂的防、藝兩州交界的山地太田、吉和、山里等等土民一揆。

  毛利元就自從揭起叛旗,一路上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反之陶晴賢在石見津和野與吉見正賴的對峙陷入膠著狀態,吉見正賴固然希望陶軍退兵,陶晴賢也急欲回師迎戰毛利軍。踏入八月,三本松城糧食耗盡,士氣銳減,陶晴賢打算趁此機會,向吉見正賴提出和解,吉見正賴答允,並且將兒子龜王丸送到陶軍作為人質,雙方正式停戰。

  陶晴賢脫離石見的戰場,便撥出三千兵予老將宮川房長作為先鋒,先行前往安藝。宮川軍行進途中,與周防山代一揆的甲田丹後守四千人會師,軍勢一下子膨脹至七千餘人。宮川軍抵達折敷畑山〈現今廣島縣佐伯郡廿日市町〉,已是九月十四日巳時〈早上九至十一時〉。折敷畑山位於櫻尾城西面僅二點七公里,標高約三百六十七米,是石見津和野通往安藝櫻尾一帶的必經之路。毛利元就得知陶軍壓境,於是趕赴櫻尾城召開軍議,並且吩咐宍房隆家和福原貞俊前往偵察敵情,但是偵察隊探得的情報,竟是陶晴賢親率大軍已經進駐折敷畑山,當然這是情報上的錯誤。情報上犯錯,有點商榷餘地,《安西軍策》則有另一段記載:元就等人察得陶軍先鋒部隊已進駐折敷畑山,猜想陶晴賢大概已把吉見正賴滅掉,否則不會出兵入侵安藝,目前必需在敵軍後續部隊到來之前,速戰速決將先鋒部隊消滅。

  無論如何,大軍臨近,不得不及早定下對策。評定上,口羽通良主張守城,據城守險,以一敵百,毛利元就卻認為,敵眾我寡,加上櫻尾城新得,不宜守城,倒不如出城迎擊,一決勝負。元就的戰術是:

  一、由小早川隆景擔任左翼大將,從地御前往西繞過七之尾,從南面攻擊敵方右翼。
  二、吉川元春擔任右翼大將,從觀音村出發繞過平良的溪谷,在折敷畑山的北之尾攻擊敵方左翼。
  三、宍戶隆家和福原貞俊率領別動隊,從吉川元春隊後方迂迴前進,突襲敵方左後側。
  四、元就與隆元父子親自率領一隊,正面跟敵軍接觸,以惡言誘使敵軍出陣,方便左右兩翼進行夾擊。

  計策既定,吉川、小早川、宍戶、福原隊就在九月十四日當晚從櫻尾城出發,至深夜時各隊在折敷畑山佈陣完成,毛利元就、隆元父子隊則緊隨在後於十五日黎明時份出城。出陣之前,嚴島神社的社家野坂〈棚守〉房顯派遣使者前來陣中,獻上嚴島神社的御供米和祈禱卷數〈祈禱時所宣讀的祈禱文〉,元就大喜,藉此來激勵士兵:「如此時候,遇上如此之事,神於我等的加護委實不淺。此戰必得勝利,無需懷疑!」

  士氣如虹的毛利軍,在午牌時份〈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抵達折敷畑山,依照原定計策,元就、隆元隊命令士兵以惡言辱罵挑釁敵軍,宮川軍果然被激怒,紛紛下山決戰,這時吉川、小早川、宍戶、福原隊分從左右兩翼殺到,同時元就指揮士兵反攻,宮川房長始知中計,但為時己晚,宮川軍中山代一揆甲田丹後守等人多被討殺,宮川房長被迫引軍退到山上,毛利軍乘勝而上,混戰之中將宮川房長殺害〈註3〉

  此戰役毛利軍僅出動約三千兵,擊潰了宮川軍七千餘人,斬首約七百五十級。毛利軍回到櫻尾城論功行賞後,翌日〈十六日〉返回佐東銀山城,再折返吉田郡山城。同月二十九日,毛利家麾下的河之內警固眾,將駐紮在能美島〈現今廣島縣江田島市〉的陶軍驅逐出島。

  折敷畑一役,毛利元就奇襲奏效,以少勝多,使宮川軍全軍覆沒,陶晴賢損兵折將,自然會興師再征安藝。若果陶晴賢動員大軍壓境,毛利家非得傾盡全力應付不可。雖然有決一死戰的覺悟,但是毛利家的敵人並非只有陶晴賢一人,安藝周圍還有不少敵對勢力,尤其在北面的出雲國,有新得八國守護職位的尼子晴久,萬一在與陶軍交戰的時候乘虛而入,將會是十分危險的事。為了解決腹背受敵的困境,元就打算先行對尼子家下手,解除後顧之憂,便可以專心對付陶晴賢。

  尼子家坐擁八國遼闊的領土,除了靠尼子經久生前的努力外,勇敢善戰的新宮黨也應記一功。所謂新宮黨,是指以居於月山富田城北面新宮谷的尼子國久、誠久為首的軍事集團,他們動員力大約三千人,是尼子家的核心力量。尼子國久是經久的次男,他的兄長政久早年戰死,弟弟鹽冶興久則因叛亂未果而自害,經久的兒子之中,就只剩下國久一人。



到了尼子晴久這一代,國久以叔父的身份,加上新宮黨過往出色的戰功,在尼子家中享有超然地位,但是國久的長子誠久,為人驕恣囂張,目中無人,常與家臣發生爭執,家臣們往往敢怒不敢言;此時新宮黨內部也出現內訌,國久本來已預定將家督之位讓給誠久的長子氏久〈有說是晴久長子但過繼給誠久〉,後來卻打消念頭,氏久不滿,向晴久投訴,讒說國久有謀反的意圖。當時新宮黨手握重兵,而且與月山富田城只有咫尺之距,真要作反的話,後果不堪設想,晴久為保自己家督之位,也不得不提防。

  尼子家內部的不安形勢,逃不過毛利元就所佈下的情報網。據《吉田物語》、《陰德太平記》等軍記物記載,為了挑撥晴久派和新宮黨的對立,元就精心策劃了一道離間計:某一天元就命人找來了一名將要服刑的死囚,跟死囚說只要他順利替元就辦好一件事,便會赦免他的死罪;元就把一封密函交給死囚,讓他出發前往月山富田城,然後另外派人跟蹤死囚,在富田城附近的山林之間將死囚殺害,當地人發現死囚的屍體,在他身上搜出密函,於是將密函交給當地的代官,代官又將密函送到尼子晴久手裡,尼子晴久打開一看,發現是元就與叔父國久互通的書信,元就在信裡寫道,如果國久成功除去晴久一黨,便依約割讓出雲和伯耆兩國以作報酬。晴久看到密函後,擔心不已,沒料到新宮黨叛變的傳言,竟是千真萬確,事關重大,於是他找來心腹家臣大西十兵衛和本田豐前守二人商議對策。

  同年〈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十一月一日,尼子家在月山富田城召開一年一度的例行評定,眾家臣列席而坐,等候主人尼子晴久,晴久卻託辭稱病,缺席會議,不虞有詐的國久正欲離去之時,大西十兵衛及本田豐前守二人同時亮刀將其刺殺,誠久亦難逃厄運,被家臣們亂刀砍死;國久的三男尼子敬久,得知城中發生事變,於是逃回新宮谷,糾集一族郎黨二百餘人負隅抵抗,尼子家派出的部隊圍攻新宮谷至翌日〈十一月二日〉夜半,新宮黨不敵,集體自刃。只有誠久的末子──當時只得兩歲的孫四郎被乳娘及時救走,倖免於難,這個孫四郎便是日後尼子復興軍的領袖尼子勝久,我們將在下一章撥出篇幅描述。

  以上故事只出現在軍記物的記載,除此之外沒有文獻佐證,真實性存疑。史學家米原正義分析過新宮黨事件的原因,認為除了上述的離間計、尼子誠久的跋扈、以及尼子氏久的讒言這三個原因外,還有尼子晴久極欲奪權的主觀因素,這裡不作詳細探討。總而言之,從結果來看,新宮黨被肅清,尼子家喪失了主力軍,再也無力南侵;與此同時,尼子家勢力範圍內的備前、美作、播磨諸國人領主都受到元就的離間,紛紛離開了尼子陣營,進一步削弱了尼子家的力量。元就消滅了新宮黨,除去了來自後方的威脅,從此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心應付陶晴賢的來襲。

  然而,陶晴賢麾下良將輩出,當中的弘中隆兼〈岩國龜尾城主〉和江良房榮〈備後旗返城主〉,都是智勇雙全的名將。江良房榮跟多數大內家臣一樣,曾經是毛利元就的戰友,多次與元就並肩作戰,彼此可說是充分了解。在元就完成備後攻略之後,因為陶晴賢對毛利家不信任,於是任命江良房榮為備後旗返城主,表面上負責管理備後國,但最重要的目的還是在於監察毛利家的舉動。當時因為陶晴賢發出征伐安藝的動員令,江良房榮從備後回到周防,並屯兵於岩國琥珀院,隨時候命。元就曾經以三百貫領地的條件,拉攏江良房榮投靠毛利家,而那時候房榮因勸陳陶晴賢與毛利家修好,不被陶晴賢接納,雙方有了芥蒂,房榮對於元就開出的三百貫領地的條件,卻不置可否,元就只好放棄籠絡,另謀別策。

  當時毛利元就身邊有一位名叫天野慶安的近臣,這位天野慶安本來是大內家臣,因為受讒言中傷而被追放,後來透過在毛利家仕官的舊相識平佐源七郎的仲介,獲元就聘為側近。實際上他是陶晴賢安排在元就身邊的間諜,元就心裡明白,但是正好可以利用天野慶安,獲取陶家的情報。元就拉攏江良房榮的計劃告吹,反過來想將江良房榮置諸死地。話說天野慶安曾慫恿元就出兵攻入周防,元就則拿出事先預備好的模仿江良房榮筆跡的誓書,故意讓他知道江良房榮是毛利家的內應,還讓他前往琥珀院,將毛利家將要出兵之事通知江良房榮;天野慶安當然沒有前往琥珀院,而是將這個消息向陶晴賢報告,陶晴賢愕然,不得已命令弘中隆兼到琥珀院把江良房榮殺掉。弘中隆兼接到陶晴賢的命令,初時也是不敢相信,還力勸陶晴賢收回成命,恰巧這時他的部下在陣所附近撿到一封江良房榮寫給元就的書信,弘中隆兼才相信江良房榮已反,唯有奉命帶兵襲擊琥珀院,江良房榮與其嫡子彥三郎雙雙自刃。時為天文二十四年〈1555年〉三月十六日。這說法也是出自《吉田物語》記載,不能完全採信。

  弘中隆兼部下在陣所附近撿到的書信,正是毛利元就命其側近模仿江良房榮的筆跡而偽造,故意丟到陣所附近,讓弘中隆兼部下拾獲。弘中隆兼看到書信內容,確信江良房榮果然與毛利家互通,才狠下毒手將房榮父子殺害。元就一連串的謀略,環環相扣,使得尼子家和大內家先後墮進圈套,自毀長城,此消彼長之下,形勢對毛利家更為有利。

  註〈1〉:毛利軍曾在天文二十年〈1551年〉大寧寺之變發生前,將大內家派駐在佐東銀山城的代官驅逐出城。陶晴賢取得政權後,復派遣代官進駐該城。

  註〈2〉:河之內水軍為毛利家直屬水軍,多數由吸納舊武田家水軍重組而成。

  註〈3〉:根據《新裁軍記》記載,宮川房長被毛利軍的小川助左衛門討殺,亦有《老翁物語》記載為熊谷信直的家臣末田新右衛門所殺。關於折敷畑合戰的記錄,以往就曾經出現過幾個版本,戰事的時間、地點都不盡相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